媒体访谈

《中国经济时报》专访余淼杰:疫情凸显中国全球价值链发动机地位

今年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4.12万亿元人民币,下降了9.6%。其中,2月份的出口呈现了两位数的降幅。

“从国际看,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显著增大。从国内看,需求不足也将加大进口压力。”谈到疫情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主要影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余淼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2020年前两个月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9%,出现了贸易逆差400多亿元。主要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结构来看,1—2月进口受到的负面影响较低,基本上只是温和下降,而出口受到的冲击较大。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疫情暴发较早,其他国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导致我国出口有所下降。此外,尽管目前企业已复工复产,但是2月份我国大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对出口造成较大影响。

第二,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来看,加工贸易由于在疫情暴发之前已经签了订单,受疫情影响较小,相反,一般贸易并没有提前的订单,因此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从我国出口目的地来看,1月份的显著特征是,东盟超过欧盟和美国,首次位居我国贸易伙伴第一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与东盟“10+1”的自由贸易协议对推进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具有明显提升作用。而欧盟和美国因疫情对中国出口产品有一定限制。此外,在1月份之前,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尽管贸易协议的第一阶段已经签订,但需要一定时间来恢复。

第四,中美贸易尽管第一季度受到相对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全年应能够完成同美国在2017年的基础上,扩大进口300亿美元左右。不过,我国扩大从美国的进口不改变中美贸易结构的本质,我国今年依然会对美国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

疫情对全球价值链重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余淼杰分析,尽管国内外形势极其复杂严峻,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会被动摇,反而会不断地得到加强。此外,疫情不仅不会导致中国产业链外移,反而可看到全球对中国的依赖会更为明显。这也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经过此次我国高效有力地应对疫情的负面影响,经济得以快速恢复。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做到的。我国的制度优势降低了贸易的不确定性,因此吸引了各个国家来中国投资,从而起到了稳外资的作用。

此外,在全球产业链中,中国的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种类完整,这是其他工业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或是在全球价值链的发动机作用在疫情中更加彰显出来。目前欧美特别是美国股价熔断,并且出现股票以及黄金市场“双跌”,说明他们由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减少了对产品的需求,本国因为疫情停工停产,或将导致物价下降,引起通货紧缩,进而陷入经济萧条。欧美国家为了快速走出经济低谷,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赖国际市场,通过融入以中国为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提振经济。

余淼杰预计,3月份我国进口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或者温和下降,第二季度如果疫情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中国外贸会出现反弹式增长。

一方面我国企业已经全面复工复产,开始释放出巨大的产能。另一方面,美国、欧盟等其他国家或地区疫情的影响逐渐扩大,对其生产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导致我国的出口情况大大改善。余淼杰表示,总体而言,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预计会保持向好向上趋势,全年贸易顺差或达到2万亿元左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