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访谈

《中新社》访余淼杰:GDP数据公布前,中国成了IMF的“全球唯一”

 

IMF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判断,2020年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衰退”,但正从上半年的“衰退深渊中恢复”。

IMF小幅上调对2020年全球GDP增速的预测;同时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最新的预测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注入一丝信心。

全球经济复苏不均衡

IMF的最新预测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对国是直通车记者表示,第一,最新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4%,这比6月份的预测上调了0.8个百分点,主要是基于二季度全球经济表现好于预期、三季度经济复苏动能有所增强。

第二,疫情冲击之下全球经济分化严重。总体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经济遭受的冲击相对较小,其他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遭受的冲击则相对较大。更多依赖服务业和石油出口的经济体遭受的冲击也更大一些。

第三,中国将是所有主要经济体当中2020年经济唯一保持正增长的经济体。其他发达经济以及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产出均将低于2019年。

第四,报告预测2021年全球产出水平高于2020年,GDP增速预计为5.2%左右。其主要原因一是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边际变小,二是今年的低基数。但此预测的前提是疫情在全球得到有效控制,而目前还没有看到迹象。

“1.9%的经济增速虽然低于国内预期,但较为符合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力度,在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当下,中国毫无疑问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余淼杰对国是直通车记者表示。

余淼杰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已在第二季度扭负为正,经贸复苏快于预期,但是负面影响依然存在。而东盟以外的部分发展中经济体,由于医疗环境较差,预计要到2021年下半年经济才有较好的恢复。

IMF预计,到2021年底,全球产出将比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底高出0.6%,但这几乎完全是由中国推动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至少要等到2022年才能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国内国际宏观政策方向趋于分化

不可否认,政策举措缓解了经济下滑的影响。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提供了近12万亿美元的大规模财政支持,中央银行普遍采取了降息、注入流动性和购买资产等措施,挽救了生命和生计,避免了一场金融灾难。

在一系列政策举措提振下,全球经济的状况跟6月时相比“没那么可怕”,但正如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所说,如果各国政府过早结束财政和货币支持而又未能控制疫情,并忽视新兴市场的债务问题,经济还有可能再次崩溃。

是否能战胜此次卫生事件被认为是结束这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关键。

在此方面,IMF认为,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在开发病毒检测、治疗和疫苗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结束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只有各国密切力合作,才能有充足的疫苗生产并广泛分发到世界各地。

在控制疫情的同时,在政策操作方面,各国应如何行动?

周景彤认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超宽松的刺激政策短期内不会边际收紧,更不会选择退出,还将保持宽松状态。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宏观政策刺激力度进一步增大的可能性大幅降低,货币政策边际收紧的概率上升。

因此,周景彤判断,未来几个月,国内国际宏观政策方向可能出现分化,外部趋松、内部趋紧,这将带来国际资本内流,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国内资金成本可能下降,人民币汇率倾向于升值,这也有助于股票、住房等资产价格的上涨。

余淼杰认为,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将会更多地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发展中经济体会像中国一样,以积极的财政政策,配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拉动经济回稳向好。

为了确保全球持久复苏,IMF建议,政策必须尽可能侧重于减轻这场危机造成的经济破坏。各国政府应通过针对性强的现金转移支付、工资补贴和失业保险,继续提供收入支持。

此外,在制定政策时,应着眼于让各经济体走上更为强劲、公平和可持续增长之路。在全球范围内放松货币政策的行动对于促进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但同时应采取措施防止金融风险在中期内积累,并且应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危机远未结束。正如IMF提醒的那样,全球经济活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依然道阻且长,而且极易出现倒退。重要的是尽可能避免过早撤回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

本文来源:中新社“国事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