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访谈

《国家治理》周刊:余淼杰等专家解读四中全会《公报》有哪些突出亮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显著优势,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工作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指南。

如何认识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历史意义?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全会公报中的新表述、新部署与新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国家治理》周刊邀请权威专家学者进行解读。

 

我国的制度优势在于很好地结合了公平和效率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经济学教授  余淼杰

十九届四中全会最重要的核心关键点在于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对国家治理体系做了非常充分详尽的论述,也对我国今后走什么样的道路,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以及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做出了明确的引导。

四中全会强调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两大优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不是简单的舶来品,而是中国先进文化最核心的引领部分。二是制度优势。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把蛋糕做大,强调效率,社会主义强调的是公平,把这个做大的蛋糕怎样进行合理分配。我国的制度优势就在于能够非常好地把公平和效率两块结合起来,通过市场经济做大蛋糕,通过社会主义进行再分配以保证共同富裕。

在行政体系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体现在行政体系上。我国的行政体系因为坚持党的领导而非常具有执行力。一流有效的执行力保证党中央的每项政策可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通过这种网格化的管理使得党中央的方针政策顺利下达到每个基层中去。在民主和法治方面,四中全会辩证地强调了民主和法治的关系。最大限度的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等制度发扬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突出亮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张占斌

第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光芒的重要文献,为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第二,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伟大的成就事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根植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继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第三,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进行研判,强调我们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就必须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的功夫,这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方面工作做得好,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

第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刻理解《决定》的时代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刘国新

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的很多新的提法和新的论断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什么要做这一决定?这和当前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密切相关。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和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长远出发,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所以,中央政治局决定,以一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议题。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  李增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证。在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环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应对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利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与历史上和同时期的其他各种制度比较和竞争后体现出来的,这也是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根源和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对“民主集中制”等的坚持。其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这不仅体现在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而且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上;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制度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将人民放在首位,将为人民争取权利和地位放在首位,充分肯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历史的主人;依法治国是现代治理体系的保证,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建成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民主集中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民主和集中,“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有效进行集中”。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前提不会变化,但是在人民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甚至冲突的情况下,对人民的利益进行权衡和统一,最终集中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既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也体现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郭道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清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指明了着力点和发展方向。即:“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全会提出的十三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党的领导制度是核心。

首先,党的领导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理想和目标持续开展伟大斗争,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最终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有了党的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有了路线和方向保证。

其次,党的领导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力量源泉和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在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各种艰难险阻、锻炼考验,磨砺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凝练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建立起完善的组织体系、培养出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练就了全面的战略决断能力,因而能够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

最后,党的领导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丰富的经验。中国开启现代化进程后,先后有多种组织力量和仁人志士为之努力过,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提供成功的经验。今天的中国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党的领导所带来的丰富经验,包括国家能力、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振兴、国际战略等。

 

深刻认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财务与会计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张金昌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和加强党对改革开放过程的全面领导,是确保我国不走封闭僵化老路和改弦易辙邪路的组织保证,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组织保证。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发挥这一显著优势,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调动全体人民建设繁荣、富强、民主、美丽的现代化中国的积极性,让中国的未来始终掌握在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之手,对于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任务艰巨繁重。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内政治稳定,需要我们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这一显著优势,从而“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表明,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建设,调动各方力量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集中力量办关系国计民生、长远发展的大事,是中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这一优势仍然非常重要,它将决定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否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路明灯。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经济制度优势。这一优势的突出表现是能够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不同所有者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发挥不同资源配置手段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能够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实现有机结合,以推动和解放生产力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人民谋幸福、带领人民共同奔小康,已经变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显著优势,这一优势应继续发扬光大。

从过去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来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方式的显著优势。这一优势在过去五年的扶贫攻坚战役中得到充分体现。

要实现共同富裕,干部队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显著优势。

 

加强制度建设是新时代的重要战略任务
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郝宇青

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关键时刻,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特别强调了制度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十三个方面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制度建设是全方位、系统性的,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全面的现代化。

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实践来说,这些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显著优势的制度,我们要继续“坚持好、巩固好”,并进一步发扬光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未来的根本保证。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然而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度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制度的落实和实施,是制度的执行力。因此,在我国强化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停留在构建制度的层面上,不能只是满足于制度文本的形式和“制度上墙”,而更应该追求制度的执行,追求制度执行的成效,避免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的形式主义。

 

制度执行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麻宝斌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会议《决定》详细勾画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了将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任务。其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提升制度执行力,这需要在制度体系建设、制度能力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下足功夫。

首先,要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体系。向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奋进,就是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顺应人民期盼,以更加科学完备的制度实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今后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完善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优化制度结构,使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产生制度合力。

其次,要加强制度执行能力建设,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有效运转。这方面工作的核心和要害在于构建责权利统一的体制机制,通过落实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逐利须尽责,从而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

最后,要全力塑造制度执行文化,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强党和国家机构内部的执行力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外部社会公众培养其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

 

发挥制度和体系的显著优势  开发国家战略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战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海南国际战略人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王建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人才是实现组织和国家战略目标的第一要素和决定因素。发挥制度和体系的显著优势,大力开发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国际化战略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使命的根本保证。

有效开发国家战略人才,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和“行政体制”等制度系统,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人才评价、激励和培养与引进的制度结构。国家战略人才的开发,应该以内部培养为根本,以国外引进为辅助。从国际战略竞争的高度,布局和实施国家前沿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和国家核心尖端技术与产品开发人才的内部培养与造就体系。商业性产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战略人才的使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自主全球招募与遴选,政府予以积极的政策支持。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阶段的总体目标。这项“重大战略任务”的完成和各项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和管理者全力参与,积极作为。可以预测,随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各项制度安排、制度结构与运行系统的优化与完善,包括国家战略人才开发在内的国家各项事业,一定能够在高质量、高水平治理效能基础上得以全面实现。

 

十九届四中全会为推进国家行政管理领域改革指明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许光建

 

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强调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举措,为新时代国家行政管理改革奠定了总体基调;全会关于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论述为新时代国家行政管理改革进一步指明了具体方向,昭示着国家行政管理改革理论与实践将大有作为。从国家行政管理改革角度理解四中全会,可以提炼出三个核心关键词:

其一,治理现代化。四中全会所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阶段”战略是一致的,体现了党中央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升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治理现代化将成为国家行政管理改革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核心基调与关键目标。

其二,治理效能。公报指出,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明确了国家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则。在国家行政管理改革中,必须注重行政管理效能的系统性提升,必须注重行政管理效能的依法提升,必须强调行政管理效能的综合性提升,必须强调行政管理效能的源头性提升。

其三,党的领导。国家行政管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作为保持国家机器良好运转的重要驱动力,必须坚决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对行政管理改革的领导,健全党在行政管理改革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此外,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国家行政管理改革指明了三大具体方向:坚持和完善国家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了新境界新高度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陈天祥

 

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治理理论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创新:一是将社会治理置于国家治理的重要地位,二是实现了“社会治理体制”向“社会治理体系”的转变,三是增加了“民主协商”“科技支撑”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四是强调重视制度权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制度,五是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概念,六是重视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七是将社会治理置于国家安全体系的一部分,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政治地位。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到了一个新境界新高度,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体现出党对社会事务治理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中国改革的逐渐深化有关,从“社会管理”到“社会管理领导体制”“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再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共同体”,相关理论表述越来越严谨、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丰富化和系统化,表现出了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完善,最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完整表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执政理念的根本变化,以及治理内涵的日益丰富化和科学化。

 

科技支撑提质增效新时代社会治理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邹东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关于社会治理体系部分的内容,较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有进一步创新的提法,“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从“科技支撑”角度而言,公报更加明确和凸显了新时代社会治理智能化和社会治理安全技防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是科技支撑有助于增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执行力。在新时期的发展中,科技支撑已是增强新时代社会治理执行力的基础性力量和重要抓手:有助于明晰社会治理的执行目标,有助于转变社会治理的执行思维,有助于丰富社会治理的执行手段。

二是科技支撑有助于提升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治理效能。科技支撑不单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革新,同时强调技术在融入社会治理层面之后所产生的正向效益。未来的社会治理是面向科技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既需要科技驱动下社会治理系统性、法治性、综合性的实现,也需从源头上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知微见著、防微杜渐。

三是科技支撑有助于维护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安全稳定。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的安全稳定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治理现代化需要科技支撑的力量。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社区、城乡作为社会的基础单元,是社会矛盾的聚集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科技对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应对社会风险的作用可从信访维稳、环境治理、公共安全等几个维度进行具体解析。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有价值的文艺作品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教授  俞剑红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等鲜明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每到重大历史关头,先进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申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也为文化、文艺工作提出了明确方向。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的精神之源,也是所有文艺作品的精神力量。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紧紧地围绕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将文艺创作的视角回归到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红色革命文化的基因、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来,为人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为推进文化发展、社会进步贡献我们的力量。

来源 |《国家治理》周刊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