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访谈

《中国经济时报》专访余淼杰教授:7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实现历史性飞跃

 

本报记者 陈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经济影响力、话语引导力由弱变强,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体系机制变革,在联合国改革、G20机制建设、世界银行和IMF改革及权力转移中,成为不容忽视的主要参与方。

7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如何?在外贸进出口、产品结构、利用外资、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取得怎样的成就?围绕以上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教授。

中国经济时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外贸进出口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经贸总额取得怎样的成绩?

余淼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商品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第一。具体来讲,我国对外开放的奇迹,是分三步来实现的。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至1978年。这一阶段我国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在诸如机械设备、电气电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实现了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为之后深度开放以及全面开放,实现规模经济递增,吸引外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后面的发展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体现在从对外开放度只有10%这样的国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厂。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2007年,我国对外开放度达到了73%。

第三阶段,从2013年中国外贸进入发展的新时代。特别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新时代的特征更为明显。

1978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到全球经贸一体化的格局中。这一时期对外开放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78年到2001年的广度开放阶段;二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到2012年新时代之前的深度开放阶段。这两个阶段我国对外成绩斐然。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经贸总额为148亿美元,到了2001年,我国经贸水平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在2004年、2012年、2013年我国外贸总额分别突破1万亿美元、3万亿美元和4万亿美元,实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由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

中国经济时报:在广度开放和深度开放阶段,我国分别重点做了哪几方面工作?

余淼杰:在广度开放阶段,一是设立各类的经济园区,逐步实现由点、线、面有序的开放。二是推进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主动削减关税,为全球贸易自由化作出突出贡献。三是推动加工贸易由原来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三来一补”的形式,发展到今天进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形式。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国,进入深度开放阶段,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通过削减关税,扩大市场规模,实现了中国与其他贸易国家的合作共赢。在此阶段,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腾飞,从2001年开始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GDP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在这个阶段,我国对外开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加入WTO前夕,我国开始设立出口加工区,到2010年国家级的出口加工区达到60个,通过加工贸易,中国更加深入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去。第二,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不断削减关税以及废除各种非关税壁垒,在2006年加入WTO五年中期评估中,WTO对中国的贸易自由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经济时报:在第三阶段,我国对外开放做了哪几方面工作?

余淼杰: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成就或者工作要点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由2013年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形成18个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自由贸易试验体系。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不仅为努力实现贸易自由化,推行贸易便利化作出贡献,同时,推进法无禁止即可入的负面清单模式,不断推进“放管服”,开启以深化改革为重点的金融试点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到2017年,我国在五大城市群领域,即北部的京津冀,中部的长江中游、长江中下游,西部成渝城市群以及南部粤港澳大湾区,分别设立了12个新经济试点城市。实现了改革中的开放和开放中的改革两条腿走路。通过地区试点,逐步推进的方案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进入新时代之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一是扩大进口,保证每年2万亿美元的进口规模。二是建立自由贸易港,即自由贸易试验区更高层次的试验。三是落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对外开放的成果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余淼杰:一是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或者之初,1980年,我国出口的产品,农业跟工业的比重是各占约50%,但是到了2009年,我国的农业出口总值只占到5.25%,工业的出口比例占到94.75%。其中,工业产品的出口结构也产生显著的变化。

加入WTO之后,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以机械、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为主的产品。同时,贸易也由以往简单的出口某种产品进口另外一种产品这种产业间的贸易,变成一种产业内的贸易。

二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以及外商对华投资在70年里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我国的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截至201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8万亿美元,排名升至全球第二位。去年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虽然有所下降,位居全球第三,但是对外直接的投资总额达到了1500亿美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吸引外商方面,我国在过去的70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通过不断开放,吸收外资成果斐然,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实现了很大提升。

2018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383亿美元,规模是改革开放之初1983年的151倍,我国已经多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并连续27年成为外资流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外资三法合一”,并在2020年全面推进。可以预期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脚步加快、加深,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数量以及规模会进一步提升。

三是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在诸如运输、旅游、留学等服务贸易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紧密合作,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贸易逆差,但是,我国的对外开放,并不一味追求贸易顺差,而是以切实行动推进全球贸易一体化,以提升国内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为目标。

四是我国深入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各个机构中,以实际行动推进多边贸易合作以及地区贸易合作。

2001年,中国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2010年,中国与东盟签订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协议,中国与东盟成为全球人口最多以及全球规模第三的自由贸易区。此外,我国近期积极努力推进RCEP地区贸易协议,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努力推进与亚洲国家以及亚非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3%,占外贸总值的27.4%。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盟十国更是成为中国经贸的最重要经贸伙伴之一,东盟今年甚至可能超过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