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观点

余淼杰:多措并举助力企业创新

创新对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凸显,因为目前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面临老龄化挑战、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此外,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中国企业为了在国际上处于有利竞争的位置,必须通过创新来实现。

目前,企业创新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缺乏人才,美国创新能力之所以强是因为各地通过各种政策吸引人才,使得人才供给充裕。政策角度应当为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特别是处在重要和敏感行业的尖端科技人才,加以必要的激励,使其能够安心投身创新。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创新能力的措施,推进产业提质升级。我认为,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国家应当大力鼓励企业投入研发,对研发投入在税收方面应该给予优惠,甚至是免于征税,在会计制度上确保研发的实施,给企业更多资金投入到创新中去。

二是银行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应该加以支持。被确认为专门用于企业创新的投入可以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利息与市场的差异可以由国家加以扶持。

三是国家可以投入专项资金,扶持核心产业、核心部门的创新。

在此前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也再次强调应当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工业化三化融合,如果只有城镇化,没有工业化的话,大量居民涌入城镇中来,并没有就业,就会造成贫民窟。而如果只有工业化跟城镇化的话,将会停留在比较低端的制造业环节,或者说产品附加值不会太高,贸易成本较大。此外,信息化作为一种软的基础设施,可以降低贸易成本,有利于市场扩大。

因此,三化融合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创新是实现三化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创新应该体现在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制造业等方面升级,而不是停留在原来附加值较低的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完善创新体系,推动重大科研设施、基础研究平台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也尤为重要。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加快加深工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深度合作,因为科研机构、高校作为基础性的研究平台,能够根据不同的产业需求,做专项的研究、定位。将研究的成果快速转化为对工业的利用,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升。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有两条路,一条路是自主研发,这是中国经济能否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核心因素。中国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或是中国创造。

企业自主研发分为两类,一是工序改进,二是新产品的研发,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不同的规模、不同的绩效来决定,到底是参与到工序的改进,还是新产品的研发。通常对中小企业而言,通过工序改进比较容易实现创新来提升企业的绩效,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研发能量较强的大中型企业而言,应该加深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努力在新产品的创新上多下功夫,只有这样,中国的这一部分企业才能走到全球的最前沿、最高端。

另一条路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进口更多资本品以及高科技中间品,从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吸收和运用,另一种方式是企业主动走出去,到国外去投资。特别是到对华友好、科技比较先进的西欧、日本、韩国等国投资,引进先进技术。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陈婧采访整理,原文刊于《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