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观点

余淼杰:把握马克思主义底色,扎根中国实践

 

5月2日九时一刻左右,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亲切地接见了北大近十位人文社科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资深老教授和优秀中青年教师代表。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也参加了总书记的这次接见活动。

当总书记参观完北大近年成就展览后到达临湖轩北侧的小庭院,我们近十位教授从临湖轩西侧走上跟总书记见面。总书记非常亲切随和,同各位教授一一握手问候,并询问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工作生活情况。当轮到我时,我走上前紧握住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总书记好!”总书记问道:“你好,你叫什么名字?”“我是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余淼杰,是研究经济的。”这时林建华校长在旁边补充介绍:“他虽然年轻,但两年前就获得了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奖。”总书记赞赏地点点头:“好啊!”随后,他又勉励我们中青年教师要向老一辈专家学者学习,继续在教学和科研上用心耕耘。整个接见氛围非常轻松愉悦,会见结束之后,内心挺激动的。一是想不到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居然如此平易近人,亲切随和。二是没想到首长在百忙之中居然能挤出时间接见北大教师代表,而自己居然有幸能忝为一员:毕竟研究成果卓越的北大优秀教授比比皆是,实在是荣幸之至。

从总书记跟大家的交谈中,可以亲切地感受到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的重视、特别是北大的人文社科建设的高度重视。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用立足中国国情的发展着的理论来指导现实实践。而哲学社会科学在这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目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福利,怎样把经济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经济学者而言,正如总书记所勉励的,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确,以现在的经济学研究为例,国内外学术界竞争非常激烈,一流经济学家都是“十年磨一剑”,好几年在潜心研究就一个课题,以求能更接近真理。

在随后召开的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更进一步地指出:五四运动源于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在过去一百年中已跟北大融为一体,成为北大的精神。近年内,北大继承光荣传统,教学科研成果显著。而下一步,则要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北大的建设乃至中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事实上,扎根中国实践、把握马克思主义底色也是我学习总书记北大讲话精神收获最大之一。因为研究的领域是国际贸易和发展经济学,在之前的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也会感受到西方经济学虽然自成体系,能解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但一旦应用到中国来,的确有“隔靴搔痒”之感。许多模型和结论,可能在西方国家成立,但对经济发展如此之快的中国今天的社会来讲,的确是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现象。所以,照搬西方的经济学理论的确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脱下手中的白手套,深入进行社会调查,扎根中国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更进一步地,在教学科研中我们更要坚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底色。在正如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的,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底色之一就是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北大学生成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新青年”。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底色之二则是要理解掌握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内容博大精深,但里面活的灵魂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中不应有教条主义,不宜有先入之见,要有“常无”之心。在教学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强调知行合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要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的确,对经济学者而言,只有不唯书,只唯实,深入到基层,牢记时代使命、不忘初心,才有可能发展出一套能够解释并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科学理论;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信念坚定、志存高远、经世济民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本文来源:北京大学校报